“老年人要多参与社区活动充实生活”上海探索“原居”养老新模式

老人们看节目表演。上海助老中心供图

老年人要多多参与社区活动,既充实了自己的生活,更让我们有一种重新发光发热的自豪感。


(相关资料图)

徐凡淋/发自上海

阳光充沛的露台,悠扬轻快的音乐,缓缓飘动的纱帘,香气袭人的咖啡。近日,上海浦东新场镇“长者稻花咖啡屋”开业了,咖啡屋位于新场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对新场镇户籍年满60岁的老人免费开放。

张阿姨拉着好姐妹潘阿姨过来“打卡”,张阿姨喝了口拿铁咖啡说:“这里很好的,沙发卡座、留声机音响,在这里能喝上免费的咖啡,再拉上几个好友聊聊天,很惬意”。

已经78岁的潘阿姨依然精神抖擞,记者得知她不仅是咖啡屋的客人,还是常常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帮忙的志愿者,计划着以后参与烘焙制作。“我爱人身体不好,之前就带他来楼下的老年日托,非常方便和安心”。潘阿姨说:“老年人要多多参与社区活动,既充实了自己的生活,更让我们有一种重新发光发热的自豪感”。

上海一直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根据上海市统计局5月18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常住人口2487.09万人,其中60岁以及以上人口为581.55万人,占23.4%,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在养老问题上,上海聚焦社区养老服务,以“嵌入式布局,开放式运营”为路径,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基础上,将散落在社区中的公房积聚起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上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

目前,上海首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结合中心城区和农村地区的不同地域特点,积极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和社区互助式养老模式,打造大城养老“上海模式”。

嵌入式养老

在社区长者中心下棋的老人。上海助老中心供图

为避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长期居家封闭导致大脑迅速退化,引发认知障碍等风险。上海浦东新场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利用闲置的四楼露台,打造了温馨的长者咖啡屋,内设烘焙、奶茶制作、冲泡咖啡,还为老人构建“一站式”服务场所,包括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慈善超市、助餐点等。

怎样让老年人融入社区?新场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表示,“我们利用这个平台,给老年人一个走出家门,走入社会的机会”。未来,中心还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各项工作,开拓新的为老服务模式。

社区助餐点是上海养老服务之一,记者来到闵行区老年人占比较高的老旧小区静安新城,中午11点已有不少居民准时来到位于1区34号楼的助餐点,走进助餐点,一股浓浓的老上海风情扑面而来,充满着家的温馨,豆芽、牛柳、带鱼、海带……每天8种不同菜品任意选择,可以打半份,也可以外带。

“来这里吃饭的很多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我们在设计上花了些心思,尽量添加一些老上海元素,让老人们有回家的感觉”。在饮食制作上,助餐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会顾及老年人的口味,烹饪时尽量少油少盐,以上海本帮菜为主,让老人吃到原汁原味的家乡菜”。

上海闵行区古美路街道设有3家养老院,3家长者照护之家,6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1个居民区为老服务站,以及1家社区长者食堂,7个社区助餐点,5个社区睦邻点,7个日间照料中心,初步完成“33641”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布局。

“原居”养老新模式探索

照护之家护理人员为老人修脚。受访者供图

社区养老,“原居”养老新模式探索也是上海养老的一大特点之一。

松江区黄桥村属于传统纯农地区,老年人口占全村的35.67%,老龄化问题较严重。从2018年开始,黄桥村实施农村宅基地改革项目,让村民从破旧的老房子整体“平移”到了舒适的新居所。同时,还为老年人打造幸福老人村、樱花广场、休闲步道、健身设施等公共服务配套,从根本上改善了老年人居住环境。

老们们平日里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喝茶聊天,农家书屋看书,戏堂看戏,活动室参与老年文体活动,周末与儿孙欢聚。“不用出村就能安度幸福晚年,我们老年人越活越精彩。”63岁的唐阿姨说,她的生活状态正是松江区探索“原居”养老新模式的成果。

“以前住的老宅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一到下雨就渗漏,现在我们都住上了小别墅,通了天然气。”唐阿姨指着自己白墙黛瓦的楼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九亭镇作为松江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的试点镇之一,参与颐景园居民区适老化改造的工作人员说:“老年人年龄大了行动不便,一些人性化的设施可以帮助他们的日常起居”。

为了给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颐景园居民区以安全性、整洁性改造,精准排摸结合老人的实际需求,启动“原居”改造项目,在老人厨房内安装防烟雾报警器,卫生间安装多功能扶手,起居室安装应急呼叫机等,减少老年人的居住安全隐患。

同时,定期为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体格检查,建立“一人一档”的健康档案,开展健康讲座,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树立健康的老龄化观念。还对老年人住宅公共设施实施无障碍改造,给小区内老年人较为集中的住宅加装电梯,设置人行步道实施人车分流模式等,着力打造宜居、宜乐的舒适型社区。

不离家、不离土、不离乡、不离村就能安度幸福晚年,作为“原居”养老模式最具典型示范的黄桥村、九亭镇颐景园居民区也获评“2021年全国示范老年友好型社区”荣誉称号。

服务好独居老人

居家养老中,独居老人居家安全一直是养老服务重点和难点。

上海崇明区东平镇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858人,占户籍人口的42%,老龄化程度位居崇明区前列。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东平镇全镇招募300名助老志愿者,成立“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安全检修”“医疗保健”“特困救助”五个志愿服务小组,定期为80岁以上老龄老人,6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独居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崇明区还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开发“智能守护”应用场景,为190名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家庭安装门磁感应设备,解决独居老人家中发生意外无人知晓、无法及时救助的问题。为全镇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安装一键呼叫式“久久宝”电话机,为老人提供全天候紧急救助以及家庭日常生活服务。

随着冬季的到来,老年居民尤其是独居老人如何在家安全地使用水电煤卫也是老人及其家属“头疼”的问题。

黄浦区通过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智能煤气表等,利用实施数据监控,发现老人家中用水/用煤气异常,并发送报警信息。目前拟优化家庭用水用煤气智能检测设备,提升对异常情况识别的精确度。据记者了解,目前检测设备能覆盖到不同家庭条件、不同生活习惯的老年人用户。

“该项目重点探索社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纯老家庭的智慧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探索基于物联感知的从‘居家养老’到‘社区享老’的新型服务闭环”。黄浦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养老护理工作繁杂而辛苦,一名长者照护之家护理人员对记者说:“我日常护理的老人中多是有认知障碍的老人,有的老人不仅生活无法自理,更是很难将自己的真正需求表达清楚,跟老年群体沟通耐心最重要,要耐心和他们说话,更要耐心倾听,虽然辛苦却也时刻充满着温情”。

同样从事长者护理工作的另一名工作人员赵琼分享自己和老人相处时说:“待长者如亲人,认真倾听老人心里话,真心实意的交流,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理解,在合理的场合给予老人赞扬”。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