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清盘呈请 融创化债再进一步

刘伟/发自北京



(资料图)

融创的化债工作往前迈出重要一步。


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创”,01918.HK)6月14日公告称,有关呈请人陈淮军就其持有的优先票据(涉及本金2200万美元及应计利息)对公司提出清盘呈请一事,香港高等法院已颁令撤销呈请。截至2023年6月13日,呈请已被撤销,即针对公司的清盘程序已被终止。


近段时间来,融创境外债重组持续推进,就在上述呈请人撤销清盘申请前一日,融创提高了强制可转换债规模上限,同时也将转股价进行下调。


对于债权人清盘申请被撤销,融创方面表示,暂无对外透露的内容。


在星库空间创始人兼CEO白羽看来,清盘程序的终止说明融创提出的化债方案,获得大多数债权人的支持,给后续持续改善公司基本面争取了时间。


他表示,目前承压的地产企业,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房企需要时间争取市场回暖和政策调整,融创暂时给自己争得了机会,能否把握,还得取决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能否根本性改善,以及化债方案能否顺利实施。


化债取得新进展


融创这一轮的债务危机始于2022年5月,彼时融创公告称,不会支付本应在2022年4月份到期支付的4笔美元债利息。


到2022年9月8日和11月16日,持有本金2200万美元及应计利息的优先票据的债权人陈淮军,对融创提出清盘呈请。时隔半年多,这一呈请最终被香港高等法院撤销。


客观来看,清盘呈请从出现到撤销,离不开融创自身的努力,也为自身后续化债迎来了喘息之机。


2023年3月28日,融创披露了公司90.48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从整体的重组方案来看,融创中国将境外债务分为降杠杆、留债展期两大板块进行重组,为债权人提供了可转换债券、强制可转换债券、转换为部分融创服务股权、置换新票据等多种选项。


融创公告称,公司90.48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已与债权人小组(其债权占现有债务未偿还本金总额超30%)就重组条款达成协议。以此计算,债权人小组持有的金额约30亿美元,权重占比较高,融创的重组方案只要拿到75%以上的赞成票即可通过。


5月4日,融创披露了境外债务重组进展。根据公告,截至当日下午5时,占现有债务约85%的同意债权人已加入重组支持协议。


6月13日,融创再度披露境外债重组最新进展,这一次为推进债转股,在转股价上做出让步,同时也提高了强制可转换债规模上限。根据公告,强制可转换债券头部转股价由每股10港元降低至6港元,强制可转换债券最低转股价由每股4.58港元降低至每股4港元,融创服务最低换股价由每股17港元降低至13.5港元。


截至公告发布,融创境外债重组方案已获得约87%债权人支持,将在年内完成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正式落地执行。本次重组支持协议的修订,预计将激励更多债权人更高比例地选择强制可转换债券。


公告显示,融创拟上调强制可转换债券的最高限额,由17.5亿美元上调至22亿美元。并且,债权人小组已签署承诺认购不少于8亿美元的强制可转换债券,约占债权人小组现有债权总额的25%。


行业仍然面临不少困难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到正常轨道,房地产市场也逐步进入常态化运行态势。


国家统计局6月15日公布的《2023年1~5月份全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显示,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5701亿元,同比下降7.2%;商品房销售面积4644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9%;商品房销售额49787亿元,增长8.4%。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5月份情况看,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但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房地产开发建设仍比较低迷,房地产市场还在缓慢恢复,但房地产目前还面临不少困难。


截至2022年末,融创的有息负债总额约为2984亿元,公司连同其合营及联营公司的有息负债高达4043亿元。


销售数据显示,5月份融创中国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77.9亿元,合同销售面积约55.8万平方米,合同销售均价约13960元/平方米。


截至2023年5月底,融创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451.2亿元,累计合同销售面积约337.2万平方米,合同销售均价约13380元/平方米。与去年前5月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987.8亿元相比,融创中国今年前5月销售额同比下降约54.32%。


在销售端未能回暖以及化债工作尚未全部落实的情况下,当前还不能将融创定性为走出困境。


一位头部房企的区域负责人在受访时表示,不论现在如何困难,行业还要一刻不停地往前发展。地产行业未来的演变,将具有小体量、精品化、区域差异化、创新需求的行业竞争特点;过往靠单纯的大规模、批量化、高周转累积起的巨量房企发展模式将不再适用。


他表示,供应主体的减少、产品升级后的专业集成度提升、个性化改善性需求的成长,会带领行业进入新的成长周期,这个成长周期不以大体量为特点,但足够优质的企业将赢得巨大的生存空间。技术积累、服务提升、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投资策略均衡,这些核心能力不会过时,依然是赢得当下市场和行业未来的核心之本。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