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商扎堆成居民楼违建主力 小区底商泛滥谁来管?

“开墙打洞”被封堵后,部分商户调转“门脸”,引导老主顾们进到小区楼内消费。在大规模整治的西便门外大街,记者一个月内连续三次探访,发现几十家临街门店的“墙洞”都已堵住,但一些商户在居民楼里照常经营。有迹象显示,在临街商铺经营严格受限后,涌进小区的“底商”正在增加。但目前绝大部分小区底商都处于工商、税务等执法部门的“监管真空”,小区物业也普遍对底商扰民、违建圈地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后门变大门 楼内经营奇招多

从西便门外大街往南走,曾经从居民楼里“凸”出来的商铺均已清除,楼体恢复了原貌,外面围着铁栅栏,人行道变得宽敞整洁。不过,一些商铺却露出“蛛丝马迹”:窗户上标着“正常营业”的大字,有的还配上红色箭头,指向小区侧门。

顺着线路指引进入西便门外大街西里小区,5号楼就有两家美发店和一家烟酒店。这些门店都在居民楼一层,一家美发店甚至在单元门两侧都竖起了广告灯箱,门口的空地上晒了一排毛巾,两名工作人员坐在门口,有人进门时就会招揽生意。

美发店的店长透露,店铺开了十多年,大门以前一直冲着街面,“墙洞”堵住后就把原先居民楼里的后门变成了大门。烟酒店则在“墙洞”堵住后改为“窗口购物”。不过,随着临街栅栏搭建完成,窗口售卖不得不变成楼内经营。

“看着单元门成了美发店的招牌,总觉得心里别扭。外面永远晒着一溜儿毛巾,不时还有车来卸货,占用了大家遛弯的公共空间。”一位小区居民反映。

在其他被整治的街道,类似情况不少。转为楼内经营的商铺,为了招揽顾客各出奇招:有的派专人守候引导,有的将窗户改成步入式小门,甚至还有小卖部隔着绿化带用滑轮挂着篮子继续售卖的案例。

底商扎堆 成居民楼违建主力

开墙打洞的商铺被封堵,但小区里的餐饮、花店、培训机构等几乎不受影响,甚至还不断有新开业者加入。

“这些小店不属于开墙打洞的范围,可是餐桌摆在外面,一到饭点儿人就特多,垃圾遍地,弄得环境特别差。”家住朝阳的林先生向记者反映。

林先生居住的小区在国贸地区建国路边上,是一栋13层的居民楼。因为地理位置极好,不少商户都“钻”进小区做起了底商生意。别看这儿只是个临街的老小区,空地儿不多,里面可是“别有洞天”:驴肉火烧、桂林米粉、牛肉板面……光是餐饮店铺就有三四家,还有售卖饮料水果的露天摊位、卖煎饼的餐车、花店、中医诊所等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附近写字楼密集,中午很多人来这儿吃饭。因为价格实惠,周围的施工队也常来。”林先生说,餐饮油烟污染让楼上的居民苦不堪言。

新建小区也同样深受底商困扰。在朝阳大悦城斜对面的青年汇佳园,几乎每栋居民楼一层都被底商填满,烧烤店、超市、健身房、咖啡厅、早教所、书屋、洗衣店等十几种业态聚集,商户总量至少有40多个。

正在小区遛弯的李阿姨告诉记者,这些底商流动性较大,每次换商户就会装修,居民不堪其扰。小区里的烧烤店还占用楼前道路摆桌子,烟熏火燎,多次投诉物业也不管。

而在国美第一城小区,底商更成为违建圈地的“主力军”。记者注意到,每栋居民楼都存在一层商户侵占公共空间的情形。收敛一点的,扩建出二三十平方米的狭长房间,嚣张的则支起围挡大兴土木,盖上百平方米的违建大工程,或者将门前数十平方米的绿地堂而皇之圈起来成为自家花园。

规范缺失 民房多属无照经营

记者了解到,上述底商只有少部分是真正的商业地产,绝大部分是住宅违规变更为经营用途。尤其侵占绿地、改变房屋结构的,都属于不折不扣的“违建”。

在北京很多新建小区,一楼住宅不容易卖出去,开发商就将其作为商业配套租售,这使得底商呈泛滥之势,早已从临街住宅蔓延至非临街住宅。这些深藏在小区里的底商,也往往成为无照经营的高发区。

底商应该符合哪些设计规范?经营范围应该有何限制?现有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一楼全是商户,小区能清净吗?人员混杂,安全性也没保障。”多位购房人对底商扎堆儿表示担忧。

目前,对小区商业有一定约束力的法规是《大气污染防治法》。这部全国性法规明确,禁止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以及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但其他可能扰民的住宅楼商业经营行为,基本就靠物业公司来管。而一旦物业不作为,甚至与商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居民就陷入投诉无门的境地。

针对居民最反感的住宅经营餐饮问题,市食药监管部门表示,民房从事餐饮服务、食品销售的多数为无照无证经营,应依法取缔。

关键词: 底商 居民楼 主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